[作者:集團辦公室 ; 來源:貴陽培文; 時間:2019-11-13; 閱讀:2270次]
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走在路上。研學旅行就是讓孩子走進大自然,切身感受書本以外的東西。金秋十月,當大家都在校園里忙碌沖刺期中考試時,培文的孩子卻在地理研學社的帶領下,與神秘古樸的鎮山村,有了一場親密的約會~
貴陽北大培文學校地理研學社,用一場別開生面的“約會”帶你揭開一個被人們遺忘的神秘石頭城堡——鎮山村的美麗面紗。
第一站:與你的初次見面
從喧囂的城市中突然走進了這個古樸的村落。
古樸的石板路與肆意生長的草仿佛訴說著鎮山村的古老與新生。
走進鎮山村,便會被那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居所以吸引,水色風影皆是詩情畫語,小樓巷陌亦是含蓄婉轉。你會發現,這里就像個古堡群,更是個名副其實的石頭寨。一座座石板房鱗次櫛比,石板小路、石板階梯、石墻深巷、石板院落、石板團墻、石板寨門、石板屋壁、石板房頂以及屋內用石板鑲成的水缸、糧倉、豬槽等等,幾乎所有用具都是用石頭做成的。鎮山村建筑所用石材顏色青白、厚度均勻、硬度好,質量上乘。就地取材,屋頂的絕大多數石板取材于附近的深山。
溪水庫位于貴陽市最大的一條河流——南明河上游花溪河段,地處貴陽市花溪區境內,距貴陽城區15公里,花溪城區僅2公里。
一起從高處俯瞰花溪水庫。
這里的石頭似乎和別的地方不太一樣,哪里不太一樣?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是沉積巖(Sedimentary Rock) ,又稱為水成巖,是三種組成地球巖石圈的主要巖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巖漿巖和變質巖)。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
登上有著400年歷史的古城墻。
屯墻: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代修葺,青石砌筑。雖大部分城墻已經倒塌,但整個城基全部保存。城墻(現位于村寨正中)長700余米,高5-10米,基寬3-4米。城墻厚3米,有戰道等設施。設南、北2門并建有門樓。現南城門保存完好,北城門拱頂部部分損壞。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蜿蜒的青石路,途徑低矮的石板樓,在古城墻行走,觸手可及的是400年前這里歷經的斑駁。時間仿佛慢了下來,滿眼都是這里的古樸寧靜,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你可知道這座石頭城的來歷?
據《李仁宇將軍墓志》載: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 明廷“平播”時江西吉安府盧陵縣協鎮李仁宇奉命以軍務入黔,屯兵安順,及黔中平服廣順州糧道開通,遂攜家眷移至石板哨鎮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贅鎮山,與班氏結緣,生二子,長子姓李,次子姓班,有400多年的歷史。現村民以李、班兩姓為主。布依語言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第二土語區。因鎮山地處貴陽市郊,且長期與漢民族交往,除老年人會布依語外,大部分村民操漢語。
沿著城墻蜿蜒而下,是廣闊平靜的花溪水庫,青山映著干凈的湖水,更顯得這座被遺忘山村的別致。
古老的城門,干凈的青石板路,低矮的石板樓,路邊訴說著歷史的參天大樹,城中寧靜生活的居民以及路邊可愛的小狗給這場與地理的約會帶來了不一樣的美麗。
組織開展各類地理研學活動,是為了給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可以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當然,在教學實踐中,除了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的實踐活動,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地理實驗操作、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素養。總之,只有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地理素養水平。
研學活動的優勢在于賦予學生一個完整的綜合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綜合地,感性地,系統地理解學習內容和建構比較完整和開放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防止教學碎片化,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形成人地和諧觀念,達到立德育人的目的。